语文是我们的母亲


来源:郑州远航家教中心 日期:2013-7-25
笑了
哥哥饿了,
弟弟尿了,
妹妹哭了,
爸爸急了。
妈妈说,
我来了,
我来了,
大家都笑了。


    这是一首儿童诗,是首好诗,有趣,有意蕴。断断续续看了《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》,这首诗的印象很深。想综合直观去了解现在的语文教材,这本书值得一读。
    直到现在,我还能背出许多小学课本里的文章或故事,因为背课文本来就是考核内容。对应着书中所说,倒是有些共鸣。“亲近母语”的语文课题主持人徐冬梅,和其他六位语文专家,在书中以确凿的证据,指出了当下小学语文教材的硬伤,指出有些课文不是伪文章,便是山寨经典,或者曲解历史的课文。
    “为小学语文排毒,是近10年儿童阅读发展的必然。”徐冬梅这样说。
    上一次为小学语文排毒,是1997年,《北京文学》杂志第11期刊登了邹静之、王丽、薛毅等人围绕中小学语文教育所写的一组文章,围绕这些文章的讨论后来发展成上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。几位作者认为当时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“学生的桎梏、语文的扭曲、文学的悲哀”。然后中国小学语文就发生了“翻天覆地”的变化,小学语文课本教材变成怎样了,请看下面书中总结出的几条典型病症。 
    语文教材典型病症之一:山寨经典,阉割名篇。
    语文教材中出现的“经典”大都是被删节的“山寨货”,这是令众多学者反感的地方之一。
    被誉为“最具实验精神的语文教师”的郭初阳说,有些教材里的一些文本,初以为是原汁原味,一对照原文之后会发现其实是经过多次删节的,问题很可怕。比如《麻雀》,《麻雀》是屠格涅夫的作品,但是教材上的文章删改很多,次序也调整得很乱,精华都删没了。
    而朱自强指出,他多次批评过教材删改版本的《丑小鸭》,这是根据安徒生名著《丑小鸭》改编而来,从六千字被删改成五百字后,丑小鸭命运的波折完全没有了,这令人难以接受。
    那么,这些经典“著作”到底算不算经典阅读了呢?我觉得,还是捧起课外的原著读一读更好些,毕竟,那些文字更让我们亲近作者。 
    语文教材典型病症之二:教材体泛滥,伪文章当道
    教材体,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个名词,是指教材编写者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教学目的,自己或找他人编写、改写作品从而进入教材的文章。
    教材体的典型特色是无病呻吟、矫揉造作。
    徐冬梅举了诗歌《老师,您好!》的例子。“……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,啊!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。古今中外,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!地北天南,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!”她说,有一点点诗歌阅读经验的人都知道,这是伪诗歌。不知道这样的诗歌如何进的教材。
    李庆明则指出了语文教材常见的一个漏洞:教材上说大兴安岭有望不尽的红松,实际上整个大兴安岭就有一棵红松。
    有的时候,这些知识可能就被孩子们深深记住,这是比较危险的,还是少一些这样的问题比较好。 
    语文教材典型病症之三:渲染暴力,立意歪曲
    参加讨论的专家说,小学生的心灵和身体都处于极其不成熟的阶段,应该远离血腥和暴力。他们以苏教版教材课文《卢沟桥烽火》为例进行了说明。这篇课文描写战斗场面的一个段落,充满暴力:“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。顷刻间,刀光闪闪,鲜血四溅。”接下来又是一段:“到了桥头,大刀队队员们齐声大喊‘小鬼子看刀!’,日寇猝不及防,一个接一个人头滚落,尸横桥头。”
    张学青认为,以这样的方式去血淋淋地呈现战争,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漠视,对生命的不尊重。
    还有一些文章因为价值观的扭曲,很容易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。比如苏教版四年级课本《“番茄太阳”》中有这样的话:“如果不是盲童,明明挺漂亮的。”王荣生说,这是什么话?言外之意就是因为是盲童,所以就不漂亮。这太不应该出现了。 
    语文是我们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学科,如果语文书上的文章无病呻吟、矫揉造作,如果语文书上的经典是冒牌货、山寨版,如果语文书上的假文章一看便知而沿用至今,那么看语文书、学语文的小学生呢?他们该怎么办?也学习伪文章?也向那些文章看齐?
    还孩子一个真善美的语文世界吧!一个民族,靠语言活着,活得好坏兴衰就看重视程度。
    语文是我们的母亲!


郑州家教 郑州家教网  http://www.0371jj.cn/